唔想眼睛睇咁得辛苦? 可以按掣收聽內容
素食的習慣,近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,記得在十數年前,若你是素食者,會有人對你投以奇異的目光,同時會認為一定是出於宗教因素。隨著素食日趨普遍,選擇吃素者已不用多作解釋,現在也不需要一定在家中或到素食店才能吃素,在很多飲食的場合,都會有素菜給大眾選擇,比從前方便了不少。現今吃素,除了多了很多原材料選擇外,烹調的方法亦多采多姿,層出不窮,增加了不少飲食的樂趣,令吃素變得不再單調。當然若果真的選擇長期茹素,就應該對素食有更深的認識,真的懂得如何吃素,才能體會到對健康的箇中好處。
素食現在已在全球掀起熱潮,越來越多人投入素食的行列。根據調查,全球的素食者人數或已超過四億。據分析,素食主義者有各種不同的原因,有人是因為健康因素(健康素食是許多現代病的剋星,如心、腦血管病、高血壓、癌症、肥胖症等),有些人是因為對食物成分心存恐慌(如瘋牛病、口蹄疫、激素、基因改造等);有人是因為環保的原因,提倡「低碳生活」;有些人是因為道德因素,提出了「動物道德」的概念,因為許多肉食的飼養條件太差,動物受到了極端的虐待,人們為動物鳴不平,提倡過一種樸素自然的「不吃肉的生活」。而佛教徒茹素的原因,就是為了「救生」,為了培育慈悲心,為了修行。
佛陀和佛教其中一樣最吸引人的地方,莫過於其「慈悲觀」和「平等觀」,不只對「人」,還包括一切「有情」(「有情」,英文sentient beings,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,包括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類、天道等)。因為眾生皆有「佛性」,所以佛教要度化的對象,就不只是人類,還有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各種「生物」。佛教提倡的不殺生,是慈悲心的體現;不殺生而護生,進而倡導生權平等,是最合乎當代所關心的生態保育,也是重視環保最積極的作為。
新冠疫情大流行已一年多,前往中國武漢調查病毒起源的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表示,所有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的起源來自於動物。不過,病毒為何會由動物傳到人類呢?從佛教緣起法來看,就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不協調關係所引起。《大方等大集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與我親,我與一切眾生親。我若害眾生命,是所不應……以是因緣眾生飢渴,四大增動生種種病,因其病故而取命終。」經文指出,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,若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、捕殺動物,令環境失衡,就會造成飢渴、生病或甚至死亡的惡果。故此,疫症是人類的「共業」造成,人類要承擔破壞自然、殺戮眾生的後果。如何在人與大自然之間取得平衡,印光大師在《印祖文鈔三編》〈覆穆宗淨居士書二〉中有所提示:「念觀音,不獨邀淨友念,當於村中及近村宣告,無論老幼男女,通皆吃素,念南無觀世音菩薩。大家各人在各人家裏,一路做事一路念。於行住坐臥中常念,決定可以不遭瘟疫。」。歷代很多大德,都語重心長地列舉很多例證,勸導世人不要殺生要救生。由江慎修居士選錄,印光大師鍳定的《放生殺生現報錄》,就有很多例子。如標題為「肉成火種,徽州程某」的例證,就談到程氐兄弟的不同遭遇:「萬曆十五年,徽州程民兄弟作圈養牛,每日擇肥而宰。其弟進圈,有一牛長跪下淚,每次如此。弟憐之,遂改別業營生。且告兄曰:此畜見我必跪,賣作耕牛何如?兄不信,曰:待我試之。明日進圈,果長跪下淚如前,兄怒殺而煮之,煮未熟,鍋中轟轟有聲,牛肉變成火塊噴出戶,屋盡焚,仍不改業。一日出門,遇挑擔賣牛肉者,討帳爭論,一掌即死,到官抵償。其子胸生一毒,五臟皆見備極楚痛。每向人哭曰:我父殺牛,貽累於我。半年方死,弟得善終。」
對於佛教徒來說,食素可以修功德,《譬喻經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裏修行,其中一位老師父已證得神通,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沙彌。老和尚因為有宿命通,在定中知道了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下七天,他心裏想著,若果小沙彌就這様死去,他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是師父照顧不周,發生意外,心中自然會產生怨恨;因此,老師父告訴小沙彌,說他的雙親很想念他,叫他回去探望父母,過了八天以後才回來。小沙彌很高興地頂禮,辭別了老師父。在回家的途中,天上開始下大雨,小和尚見到雨水快要流進一個蟻窩裏,這樣窩裏的螞蟻就會被溺斃,於是他心念一轉,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,使雨水沒有淹到螞蟻窩裏去。小沙彌回家後,一切都很好,並沒有任何事情發生。到了第八天,他就回到師父那裏去了。老師父看到小沙彌能夠平安地回來,感到很奇怪,於是他就入定觀察,才知道小沙彌是因為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。老師父於是對小沙彌說:「你知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德呢?」小沙彌感到很奇怪,回答師父說:「我七天都在家裏,那有做甚麼功德?」老師父說:「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,因為你救了那麼多螞蟻,所以壽命可以延長到八十多歲。」小沙彌聽了師父這番話,恍然大悟,知道善有善報,瞭解因果關係,明白到「救生」的重要,同時瞭解到一念之仁,可以積褔,一念之差,可下地獄,於是他就努力用功,念念修行,從不懈怠,後來也證得了聖果。
佛陀告誡我們,生命對於每一個眾生都是寶貴的,眾生都具有強烈的求生怕死的願望,都會愛惜自己的生命,所以說「螻蟻尚且偷生」。不殺生、吃素,其實只是消極的做法,佛陀是主張積極「救生」,所以佛經中時常提到救生的好處。《孟子》〈公孫醜篇〉:「今人乍見孺子,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」受了大乘菩薩戒的佛教徒,若遇上這樣的情況,是一定要施以援手的,見死不救就是犯戒。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中明言:「『初制意者。菩薩理應殞命救生,而反見眾生苦而無慈救。違行之甚。故須制也。』」菩薩以救度眾生為己任,任何可以饒益眾生的行為,都有責任去實行,可行而不行就是犯了「饒益有情戒」。其實在實踐的過程中,不只是助人,還可自利,當生命得到拯救,所展現的喜悅,是可以互相產生共鳴的。佛陀往昔有捨身餵虎、割肉餵鷹之舉,目的是要培育救生的精神,雖然我們不能像佛陀和大菩薩般捨身佈施,但應支持器官捐贈,好好把握這個切實執行三聚淨戒中饒益有情戒的機會。談及佛菩薩救生的例子,最具代表性的可說是地藏菩薩的行願。地藏比丘發弘願,常住地獄惡趣「救生」,發願「地獄未清,誓不成佛」,都清楚記錄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