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以前有一輯電視廣告:一位坐近窗邊的汽車乘客睡著了,風從車窗外吹進來。那位乘客的頭髮被吹得淩亂不堪,後座的搭客想了一會,小心翼翼地把窗子關好,生怕他著涼。之後又猶疑地把梳子拿出來,等了一會,終於鼓起勇氣用梳子為前座的乘客梳理頭髮。這個廣告是一間保險公司拍攝的,希望藉此突出該公司從業員的形象。女兒看了這個廣告後,第一個反應就是,現實生活裏不會有這樣熱心幫助他人的人,也不會有人肯這樣接受別人的幫忙。小女孩當時十二歲,已感受到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。大家互不關心已成為習慣,熱心地照顧別人反變成異端,這可算是現代社會的悲哀。科技雖然進步,社會雖然追求文明,但打不破人與人之間所築起的圍牆。人不習慣幫助別人,也不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助,所以社會應多鼓勵如何扭轉這些風氣,將幫助別人變成習慣,這才可算是文明社會的進步。
修習慈心的重要和好處
又記起一首流行曲其中的一句歌詞:「讓愛變成習慣」,這是多麼令人陶醉的說話,代表伴侶時刻都深愛自已,愛已變成是一種習慣。男女在熱戀時,自然時刻都記掛著對方,剎那分離也是苦事。但激情過後,要繼續維持雙方密切的關係時,將愛變成習慣就是最好的方法了。每一個人都有愛的感受,亦有不同的愛的對象,有男女之愛、父母與子女之愛,還有朋友之愛等,若可以將種種愛都變成習慣,人人活在充滿愛的生活裏,生活自然就更美滿了。
世人說愛,佛說慈悲,愛與慈悲的分別,在於愛的反面可以是恨,而佛菩薩慈悲的境界則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--在於無求,不重回報,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雖在因在果,迷悟不同,然其理性所具,本來平等,初無有異。在佛經中有很多本生故事,如屍毗王以身代鴿、須陀須摩王捨身守信等,都詳述釋迦佛陀在成佛前如何修習慈心不殺的精神。《雜阿含經》卷十第二六四經云:「佛告比丘:『我自憶宿命,長夜修福,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。曾於七年中,修習慈心,經七劫成壞,不還此世。』」《雜阿含經》卷二七第七四四經又云: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『若比丘修習慈心,多修習已,得大果、大福利。云何比丘修習慈心,得大果、大福利?是比丘,心與慈俱,修念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;乃至修習捨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。』」這兩段經文都說出了修習慈心的重要和好處。
如何修習慈心?
慈心就是善意的培育,慈心超越一般人所說的「愛」的範疇。一般人所說的愛往往夾雜操控欲、支配欲或各種喜好執著,所以會因愛而帶來憂慮、傷感、怨恨等負面情緒。「慈」的意思是將自己感受到的快樂送給別人,令大家快樂,也就是令大眾都能夠從我們的服務、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樂,這是施福、施惠心念的訓練。培養慈心,應該從我們自身開始。只有你能友善地對待自己,否則很難友善地對待他人。慈心的長養,可以對治憤怒和憎恨。把慈心送給你憎恨的人,就是化解你的心結的最好方法。我提議大家可做一個「慈無量心運動」,令自己從狹小的心胸跳出來,轉而面向周圍的人和物,增加慈愛和關懷的心。對任何人都發放慈心,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沒有我執,人就會變得平靜和喜悅。
《坐禪三昧經》說:「若初習行者,當教言慈及親愛。……若已習行,當教言慈及中人。……若久習行,當教言慈及怨憎。」這就是慈心禪的精要。至於如何修習「慈無量心」?我們首先可以找一個清靜的環境,讓自己平靜下來,專注於觀察自己的呼吸或聆聽聲音,逐漸讓身體放鬆。先感覺自己的存在,再感覺到親友的存在,感覺到不相關的人的存在,感覺到令你討厭的人存在。感受到自己的快樂,觀想自己的樂相,將慈心送給自己:願我幸福、安穩和快樂,願我沒有病苦、痛苦,願我遠離憎恨。瞭解瞋恨心和憤怒對自己的傷害,感受到寬恕可以對治瞋恨,感受到放下瞋恨心的喜悅。善待自己,善待別人;善待別人,善待自己。跟你的心做運動,培育自己的慈心,化瞋為慈,知足常樂。
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,令你的親友感受到你的慈心,令你的親友感受到化瞋為慈,知足常樂。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,令其他人都感受到你的慈心,令不相關的人都感受到化瞋為慈,知足常樂。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,令你討厭的人感受到你的慈心,令你討厭的人感受到化瞋為慈,知足常樂。如是者不斷重複……
慈心禪是一種培育慈心的方法,我們可藉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散發慈心,練習更珍惜自己,以及周遭的眾生。慈心的積極語言,是「善待自己,善待別人。化瞋為慈,知足常樂。」我們在行住坐臥中,都可以念誦慈心禪誦句,「願您我再無怨敵,願您我放下自在,願您我慈悲滿載,願您我離苦得樂。」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,會帶來平靜、喜悅與定力。對別人修習「慈心」,從眼前來看好像吃虧了,但如果把範圍放大來看,就會發現非但不吃虧,而且最終對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。對人慈悲,就是讓別人有路走,同時也讓自己有出路。整個世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讓別人過得快樂、自由、有希望,最終一定也會利益自己的。所以,慈心不僅能利益別人,也是為了保護自己。如果我們能常常生起慈心,對所有人都會有幫助的。
人人都修習慈心,讓慈心變成習慣,那麼世界走向和平的一天亦不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