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懼,這負面的情緒,若懂得使用適當的方法,是可以克服的。
人的情緒千變萬化,錯中複雜,現代神經科學家對於各種情緒的神經機轉,還沒法全盤了解,但郤知道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掌管恐懼情緒的中樞。(若人的杏仁核遭受到破壞,如患上罕有的腦部疾病,病者就從此不再感受到恐慌,他亦無法辨識到別人臉上的恐懼,而自己亦做不出這表情。)若我們無法克服心中的恐懼,就會變成情緒的奴隸,心理上的失控,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,行為上的衝動,亦會對我們做成傷害。個人恐懼的表現,除了所做出的行為可以傷害到別人外,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,而這情緒的感染力,足以影響整個社群,破壞社會和諧的生活。香港現正飽受非典型肺炎疫症的衝激,社會上人心虛怯,這時刻所要面對的,就是如何轉化這恐懼的情緒,籍此轉危為機。
處理恐懼心態的竅門,就是要認清所面對的危機,了解問題的嚴重性,作出不偏不倚的評估,接受現實,作最壞的打算,但心中懷著不屈不撓,永遠向前望的精神,這樣就能避免受到過份驚恐的心情影響,而做出過激的行為,令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。
面對非典型肺炎的威脅,有一點點恐懼是必要的,因為這樣可提高我們的警覺性,令我們不會忘記在適當的時候做足預防措施,除了可以保障自己,還可保護別人,減低疫症抗散的機會。過份的恐慌,如足不出戶,或時常心驚膽戰,擔心受到感染,甚至茶飯不思,則是不適當的反應,應該加以制止。處理的方法就是要時常反思,了解這些不適當的行為,只會傷害自己但無補於事。有時我們覺得我們一定會被感染,又或者在染病後會死亡,這些過激的想法,都會令我們感到不安而作出過敏的反應。處理的方法就是用正面的思想來對付它,如提醒自己知道受感染的百份比其實很低,因為每天只有大約三十人受感染,加上做足預防措施,有一定的保護作用,同時若果真的生病,亦有很高的治愈率等,來抗衡負面的想法。面對疫症,我們要接受在生活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亦會帶來經濟上的衝激,但在處理危機的同時,我們可了解到有很多人在關心我們,感受到人間有情,同時亦可籍此激發社會上各階層的凝聚力。
面對危機,對於修行人來說,是難得的際遇,亦是考驗自己的一個好機會。在釋迦佛的時代,有一位出家眾,時常對其他人說法,自己認為已到達阿羅漢的境界。有一天,大家在河裏洗澡,這出家人突然大叫,發狂地奔回岸上,原來他誤把纏著他的水草當作水蛇。他這突如其來的反應,就暴露了他的弱點,知道他還沒有見道。信佛學佛,所學的就是如何處理情緒,只要能明白因緣果報,認清情緒的真面目,常起正思惟,勤修止觀,就能到達定慧均等、悲智交融的境界。心經中說:『菩提薩埵,依般若般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』。這心無罣礙的境界,經過修行,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達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