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的啟示: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所得到的反思

從歷史上認識佛陀

佛陀,梵語 Buddha 的音譯,略稱〝佛〞,含廣狹兩義;廣義指〝覺者〞, 即是能如實地了達宇宙人生真理,而智慧德行俱臻於究竟圓滿的人;狹義則尊稱在歷史上出現的〝釋迦牟尼〞(‘釋迦’是族姓,‘牟尼’即聖人)。釋尊的生卒年代說法不一, 根據近代學者考証結果約於西元前560年-480年左右,1950年之「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一屆大會」通過統一佛教紀元以西元1950年為佛曆 2494年計算,即佛滅年代為西元前544年。 若用「眾聖點記」的說法,入滅年代為西元前 486年。佛陀是歷史上的人物,他的歷史足跡,遍佈現在的尼泊爾和印度。佛陀的本姓是喬答摩(瞿曇),名悉達多,是釋迦國(今尼泊爾境內)的王子。佛陀在人間出生,生於藍毗尼園,現今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(Terai)的一個專區(這裏是根據對遺跡的考古分析,被認定為佛陀的誕生地)。生母早亡,16歲娶耶輸陀羅為妃,並生一子羅睺羅。29歲出家修行,35歲成道,尊稱為「佛陀」,之後創立「佛教」,說法45年後入「涅槃」。

佛陀出家和修行給我們的啟示

年青的佛陀文武雙全,他的生活雖然美滿幸福,但卻為了找不到人生的真理和生活的意義而煩惱。他覺察到傳統文化(婆羅門教)不能解決人類所面對的痛苦(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憎怨會),便下定決心找出原因和解決的方法,於29歲出家《普曜經.卷四》。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,參訪了許多大師,即所謂六師外道(見於《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》),研習他們的道理和方法,修習禪定,最後嚴修苦行六年,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得到解脫,最終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(在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)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,夜睹明星,見一顆明星從東方冉冉生起,明星觸動到他的「本覺」,「無分別心」現前(止觀雙運),體驗「緣起中道實相」,從一切障礙與苦惱中獲得解脫,降服魔軍(克服身魔、心魔、外魔),徹底體悟和親証宇宙人生的真理,見性而大徹大悟(見性成道)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發現原來人人皆可成佛:「大地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而不能證得。」成為人間佛陀,時年35歲。(菩提樹下悟道 ﹕明星離我那麼遠,何止億萬裡路,光明卻在我眼前,通達無礙。億萬裡路不止,相隔多少光年,這麼遙遠的距離,我都看得到,橫向四方看,也看到無量無邊,我這個見性原來這麼大。見性多大,心就有多大,佛性就有多大,知覺就有多大,所以我這個覺知無可限量。)

釋尊體悟的人生真理與實踐的方法,有別於當時的傳統信仰(婆羅門教)和六師外道,佛陀常說:「人人皆有佛性,眾生皆可成佛。」,這就是佛教的特性。佛陀以深入淺出和入世的教法,來推展他的體悟。 首先在波羅奈的鹿野苑為他的一群老同修 — 五個苦行者,作第一次的說法(初轉法輪),推動了不共世俗的「四諦」法輪,接受五比丘皈依為出家眾,佛法僧三寶倶足,成立佛教。 釋尊一生說法45年,活動於恆河流域一帶,他教導和接引各種階層男女,不分貴賤,一視同仁,打破當時的階級觀念,建立眾生平等,人人皆可經過修行而成佛的宗教社群,創新的宗教風格和溶入生活的修行,使參與者日眾,佛教因而擴大。

釋尊於 80歲時入滅,逝於拘屍羅城外林中沙羅雙樹下,入涅槃前留下的教誨就是要比丘們「以自己作為島嶼,以法作為根據,以法為師,以戒為師」,遺骨(佛舍利)分八份,被當時各國分別建塔供養。

佛陀的一生給我們的反思

佛陀是在人世間出生,與我們一樣,在這個時空裡生存,我們從他的一生得到的啟示是他的身心結構和生活需求,與我們相同,我們是擁有與佛陀一樣的解脫條件的,而人生解脫的力量,是可以在生活中尋找,所以佛說『眾生平等,眾生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』。佛教是由「人」而成「佛」的宗教,經上說『諸佛世尊,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』,就是說只有「人」可以修行成佛,佛法是為「人」解除生死煩惱而設的。

佛陀出家的時候是在壯年,這一點提醒我們時間的重要性,盡早在我們有能力時修行。釋迦牟尼的不凡之處,在於他有一個清明而敏睿的心,讓他不會沉迷在世俗的權利和生活的享受之中,令我們醒覺,無論我們的生活條件怎樣,都一樣會面對老病死。

我們要細心研究佛陀出家的原因,修行的過程和最終得到解脫的經歷;極端的修行方法如苦行是不行的,只修襌定亦不可以得到解脫,佛陀是依中道而修,要配合緣起性空中道的正見,才有成果 (止觀雙運,定慧雙修)。

佛陀說法45年,給我們的啟示是有教無類,所有人都是我們說法的對象,任何環境都可以修行,弘揚佛法是沒有時空和地域限制的。

佛陀於80歲時入滅,示現人間有生老病死,人生的解脫不是沒有死亡,只有積極面對死亡,接受死亡,瞭解死亡的真諦,才是真解脫。

研讀釋迦的傳記,不應著重宗教神話式的記載,也不用考究這些傳說的真偽,應從現實人生來考核學習,這才不辜負釋尊用他的一生來建立佛教。出家、成道、轉法輪、入滅,都是活現在人間的。

佛教的傳播和佛經結集

「佛教」就是「釋迦牟尼佛所開創的宗教」(BUDDHISM:BUDDHA’STEACHING/佛的教法/成佛之教)。在這個時空裏,「佛」是指釋迦牟尼。釋迦牟尼是在公元二千五百年前,印度釋迦族的聖者,他於29歲出家,36歲於菩提樹下成「佛」,之後便開創了佛教。佛陀常說:「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」。佛陀的教法就是指示成佛的方法 與途徑,在這個意義下,佛教也可以說是「成佛之教」。

「佛」代表甚麼?佛(BUDDHA)是「佛陀」之略,又作浮陀、浮圖。意譯覺者或智者。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。覺察煩惱,使不為害,是名一切智。覺知諸法之事,了了分明,是名一切種智。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名為「佛」。在人類的歷史裏,「佛」是指釋迦牟尼,其他如「阿彌陀佛」、「藥師佛」等,是佛經上所說的在其他時空裏的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經的結集:現今流傳的佛經,分經 、律、論 「三 藏」,「經」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說話,「律」是記錄和解釋佛教的律法,而「論」則是後人對佛經的註釋。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,佛的弟子把佛在世時的說話輯錄而成的,而早期的佛經是用語言誦讀,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。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版本是梵文、巴厘文原典。

        佛教的傳播與歷史發展 :佛教成立於印度,然後分南傳和北傳。南傳至斯裡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地,北傳至中國及西藏,現存巴厘文、漢文和藏文三大系統。

        佛教組織 :佛教七眾弟子,依尊卑位次,是這樣的: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總名之為佛陀座下的七眾弟子,也即是構成佛教教團的全體信徒。(皈依三寶後才是佛教徒)

消除幾種不必要的誤解

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•佛教是科學而非反科學•佛教是積極入世而非悲觀出世•佛教是務實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談玄理• 佛教是否定宿命論 •佛教是不崇拜偶像和不主張焚燒紙庫鍚箔 •佛教信眾並不一定要出家或持素。

什麼是「佛法」

「佛法」即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法,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。《成實論》卷一舉出六種‘佛法’之同義語,稱為佛法六名,即:(一)善說,如實而說。(二)現報,使人於現世得果報。(三)無時,不待星宿吉凶而隨時得修道。(四)能將,以正行教化眾生至菩提。(五)來嘗,應當自身證悟。(六)智者自知,智慧者自能信解。佛法的大用,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:自出娘胎,我們就要生活,雖然生命的長短,並不完全在我們掌握中,但我們卻有權選擇如何過活。佛教給人的印象是避世的,甚至是出世,其實釋迦牟尼佛用其一生,作為寫照,証明佛法如何活用在生活中。學佛的意義,就是如何活用佛法,擁抱生活,細味人生,培育正確的生活態度,佛教「生活的智慧」,就是佛法的現世價值了。佛法可以幫助你尋找人生存的意義、生命的價值和道德的提昇。學習佛法,可以令你找到生命的目的,這就是「生命的覺醒」。每一個人其實都明白到有「生」必有「死」,但對於死亡這問題,卻是那麼忌諱。學習佛法,可以令你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「死亡」,甚至可以幫助你認識「死亡」,而持續的修煉,則可以解決臨終時的困境。「生死的解脫」,是佛法的另一大用,亦是宗教色彩最濃的一個環節。

佛教的心要

佛教的心要: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
緣起觀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無故彼,此滅故彼滅
中道:「有諸外道,或說我常,或說我斷,如來不爾,亦說有我,亦說無我,是名中道」
「離於無明妄執,不落兩邊的正中的道路」 「捨二不執中」
無我論:「五蘊 (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) 無我」
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
《中論》云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;若無空義者,一切則不成。」
三法印: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
四聖諦: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
三無漏學:「戒、定、慧」 (活在戒律中,止觀雙運,定慧雙修)
八正道:「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」
四念住:「身受心法」
菩提心: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
四無量心:「慈悲喜捨」
六度:「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
四攝:「佈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

佛教經典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教經典浩瀚,應先看一些整體性介紹佛理的書籍,如王訟之居士所寫的「佛學講話」、梁隱盦、葉文意居士合著的《佛學十八講》等;對佛理有基本的認識與認同後,才看經典。以下是筆者所建議看的經典:四阿含/心經/金剛經/解深密經/楞伽經/華嚴經/維摩經/大日經/金剛頂經/法華經/佛說阿彌陀經/四念住經/坐禪三昧經/禪秘要法經/楞嚴經。

人生佛教、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

人生佛教由太虛大師提出,重點是指出佛教不是只談死後,以及對“重鬼重死”的中國佛教的當頭棒喝。人間佛教著重於「佛在人間」,《增一阿含經》說:“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”;真正的佛教,是人間的,惟有人間的佛教,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。用佛法的觀念淨化人心,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,目的就是為建立人間淨土。

從人到成佛的道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信佛、學佛、修佛到成佛,就是我們要走的道路,要先皈依,再受戒,跟著禪修,在人間行六道四攝,必定成佛。

想一想如果是佛陀,你會怎樣處理問題

Facebook Comments